篮球火2电视剧(百年中国体育影视路程)

admin 1107 2022-10-06 14:04:03

  奥林匹克文化以体育竞技引领人类激发潜能、超越自我、尊重规则,以体育精神传播人生观、价值观,以体育观念的更迭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随着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参与程度逐渐加强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理解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体育观念也跟随奥林匹克的节点更迭发展。在体育观念更新的每一个时代,体育题材影视作品总能以最直观的方式反映出不同时代的体育文化和时代风貌。

  1949年前的体育电影:

  我不是东亚病夫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早在1917年毛泽东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论述了体育的重要性。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体育救国”的呼声日益高涨,体育事业进入了发展期。1932年刘长春在张学良的资助下,代表中国前往洛杉矶参加了第10届奥运会的短跑项目,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1936年,中国再次派出代表团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当时电影业的纲领性文件《电影事业之出路》也提出了电影要用来宣传、推广全民的体育运动,以体育使全中国的民众人人“强健”的观点。

  中国电影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部与体育相关的故事片,是明星影片公司1928年出品的《一脚踢出去》。该片由洪森编剧,张石川、洪深导演,讲述了与一场足球赛有关的故事。1933年,张石川又拍摄了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无声黑白片《二对一》,编剧是王乾白。与《一脚踢出去》相比,影片更详尽地表现了足球运动员的生活与球赛的规则。1934年,上海有声影片公司出品了但杜宇编剧和导演的故事片《健美运动》,讲述了一位时代女性宣讲鼓动身边的人参与健身运动的故事。海外联华声片有限公司出品了表现游泳比赛的故事片《破浪》,该片由关文清编剧并导演。同样是1934年,联华影业公司出品了《体育皇后》,这部由孙瑜编剧和导演的作品被电影史专家称为“在形式上更为完备的体育片”。 故事讲述了女主角林璎考上体育学校后,展现出优异的短跑天赋,被阿谀奉承的记者捧为“体育皇后”。林璎逐渐开始骄傲自满,忙于交际、疏于训练,成绩很快落败。不久她醒悟过来,重新投入训练。在远东预选大赛上,朋友因心脏病在比赛中死去,让林璎重新认定了“体育的真精神”。决赛中大幅领先的林璎,最终放弃了冠军的虚名。在当时内忧外患、国民体质虚弱的时代背景下,孙瑜将“体育救国”的理念融入影片中,用林璎的那句“我知道为什么中国不强了,第一个原因就是身体不强!”道破电影的主题思想:国家要强大,不仅要启蒙心智,更要强健体魄,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摆脱“东亚病夫”形象的强烈信念。

百年中国体育影视路程

一九三四年黎莉莉在《体育皇后》中以健康阳光的形象,开启了健美女性的新风潮。

  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1949-1966):

  政治觉悟决定运动前途:

  新中国成立初,全国百废待兴,国际国内局势复杂严峻。国力亟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亟须增强,国民精神亟须提振。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电影的创作方向和生产实践都围绕着为政治服务的目的,传达主流意识形态和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是“十七年电影”呈现出的时代特征。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 “提倡国民体育。” 自此,新中国的人民体育事业被纳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轨道,开始了蓬勃的发展。1949 年 10 月至 1966 年,我国拍摄的体育题材故事片共十部,按上映的时间顺序分别是:《两个小足球队》(1956)、《女篮五号》(1957)、《球场风波》(1957)、《水上春秋》(1959)、《冰上姐妹》(1959)、《碧空银花》(1960)、《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 《球迷》(1962)、《女跳水队员》(1964)、《小足球队》(1965)。这十部影片在呈现体育运动之审美特性的同时,极力实现意识形态功效,强调国家荣誉、民族精神至上,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大致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叙事样态。

  1,社会性

  《女篮五号》由谢晋编剧并导演,刘琼、秦怡等主演。通过篮球运动员田振华在解放前后人生际遇的对比,反映了解放前后巨大的社会变革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将个人命运和大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讴歌了新中国。同时,影片努力将政治话语转换为伦理话语,将严肃主题隐藏在通俗剧情中,又兼顾了电影的娱乐功能。片中反映了新中国的女子篮球队朝气蓬勃、充满巾帼不让须眉的斗志,极具民族精神。1957 年,《女篮五号》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章,三年后又获得了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同样,由谢添导演的影片《水上春秋》,通过游泳运动员华镇龙父子在新旧中国的遭遇对比,批判旧社会打压迫害运动员,歌颂新中国重视体育人才、弘扬体育精神的格局。社会的变革不仅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也让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

  2. 伦理性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武兆堤导演的影片《冰上姐妹》,通过三个女滑冰运动员团结有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批评了运动员的骄傲自满情绪和自私行为,赞扬了运动员的乐于助人、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精神。最终,这三名运动员都刷新了全国纪录,人格得到了升华。《女跳水队员》中,跳水运动员陈晓红在全国跳水比赛失利后产生严重的心理阴影,一直无法克服,直到读了《雷锋日记》提高了思想认识,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终于提高了运动成绩。表现跳伞运动的影片《碧空银花》,也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批判追逐名利的个人主义观念,推崇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体育事业的献身精神。政治觉悟决定运动前途是这几部影片的思想基础。剧中人物只有放下狭隘小我才能突破身体的极限,实现成绩的飞跃,为人民获得荣誉,为国家提升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

百年中国体育影视路程

  3. 群众性

  《球场风波》《球迷》《大李、小李和老李》三部影片以轻松诙谐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群众性体育运动,描绘了新中国的社会道德风貌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以团结、友爱、健康、活泼的体育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总体来说,十七年的体育题材电影,尽管模式单一、表现浅白,但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全国人民对体育运动的热忱,影片中运动员们团结友爱、拼搏奋进、百折不挠的面貌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底色。

  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1979-1989):

  个人成绩与国家尊严同构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开放的中国需要通过体育交流,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成就和人民的精神面貌。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体育健儿不断创造新的成绩,在国际体育赛事上获得应有地位和尊重。1984年,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次派代表团参加夏季奥运会,并获得15枚金牌、8枚银牌、9枚铜牌,取得金牌榜第四位的优异成绩,令世界震惊、国人振奋。我国的体育事业也由单一的举国体制,逐渐向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双轨并行发展。这一时期的体育题材电影,数量和质量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在主题类型、叙事模式和电影语言表达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探索。如表现新中国成立之初体操健儿成长的《乳燕飞》(1979)、展现女排奋勇拼搏精神的《排球之花》(1980)、反映新中国击剑运动登上世界舞台的《剑魂》 (1981)、讲述抗战时期战地篮球队的《战斗年华》(1982)、展现我国登山运动的《第三女神》(1982)、表现围棋家命运的合拍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1982)、表现少年武术运动的《候补队员》(1983) 、讲述中国队参加足球锦标赛亚太区外围赛的《加油,中国队》(1985)、表现少儿乒乓球训练的《五虎将》,以及表现中国女子健美运动的电影《哈罗!比基尼》(1989)等。

百年中国体育影视路程

  这一时期的中国体育电影有意识地从国家荣誉和民族精神的主题,向个体命运和精神升华转向。1981年张暖忻指导的《沙鸥》,以女主角沙鸥的个人命运为主线,描述了我国排球队员参加国际锦标赛的故事。排球运动员沙鸥执着金牌和荣誉,但在经历了伤病困扰、比赛挫败、丈夫罹难后,终于将个人欲望抽离开来,以教练身份实现了个人追求的圆满,见证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崛起。

百年中国体育影视路程

  1981年,中国女排3比2战胜日本队夺得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冠军,这是中国在三大球运动中摘取的首个世界冠军,排球成为民族精神振奋的一支强心剂。随着中国排球世界地位的提升,排球文化也成为了八十年代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该剧讲述了一群日本女中学生为了参加奥运会排球比赛不惧挫折、顽强训练的故事。在歌颂青春、友谊和拼搏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球员们对排球运动的热爱。片中主人公小鹿纯子充满青春、热情和勇气,为这个时代年轻人注入了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1985年,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电视剧《中国姑娘》应运而生。该剧由中央电视台出品,蔡晓晴执导,共八集。该剧以中国女排的光荣历史,展现了女排队员团结协作、奋发图强、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除了排球题材,深圳电视台还出品了一部讲述乒乓球运动员成长为世界冠军故事的电视剧《阿团》。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体育题材影视剧呈现出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同构的特点。通过主人公在挫折中不断成长,最终将个人成绩和国家尊严融为一体,激起观众的民族自豪感。不用讳言,此一时期体育题材影视剧对体育价值的深刻挖掘,仍具有一定局限性。

  深化改革时期:亚运会举办后的12年(1990-2001)

  关注个体命运兼具类型化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积极申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第11届亚洲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办,这是中国第一次申办大型综合性国际运动会。全国人民举国同庆,为建设北京亚运会比赛场馆积极捐款,形成了全民参与亚运的盛景。“全民参与”的精神和“志愿者”的经验也成为亚运会留下的宝贵财富。在此次运动会中,中国队斩获183枚金牌,共获341枚奖牌,雄踞各参赛团队榜首。从亚运会举办的1990年到申奥成功的2001年,中国步入市场经济时代,中国体育电影则进入了个体叙事阶段。除了为数不多的几部表现运动员在赛场上为国家争夺荣誉的影片,如胡雪杨执导的以叶乔波为原型表现短道速滑运动的《冰与火》(1999)、谢晋导演的表现女足征战世界杯的《女足九号》(2001)等,更多影片不再以 “金牌”和“夺冠”作为电影的主体,导演们开始将镜头转向默默无闻为中国体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普通人。如尹力导演的《我的九月》(1990),讲述小学生安建军在高老师的帮助下,克服自身的弱点,努力争取亚运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的小学生资格的故事;杨延晋导演的《千里寻梦》(1991),讲述了退休教练刘振华参加京沪长跑为亚运会募捐的故事;其导演的《世纪之战》(1992)也以亚运会为背景,讲述帮助队友赢得冠军的柔道陪练的故事。此外,还有表现运动员在时代浪潮下个人情感、生活与现实处境的。如张建亚执导的《挑战》(1990),第一次正面表现了因伤病不得不退役的运动员所面临的艰难处境。这一时期,体育题材电影呈现出商业化和多种类型元素融合的特征。如霍建起执导的《赢家》(1995),讲述了残疾运动员追求爱情的故事;陈国星执导的《黑眼睛》(1997),表现了盲人运动员对普通生活的渴望;黄蜀芹导演的《我也有爸爸》(1996),讲述了足球运动员与白血病儿童的故事;戚健执导的《女帅男兵》表现了女性教练指导男篮的故事(1999),还有梁天执导的体育题材的喜剧片《防守反击》(2000)等。

百年中国体育影视路程

百年中国体育影视路程

百年中国体育影视路程

  奥运时期(2001——2008):

  影视齐聚唱响奥运主旋律

  1998年11月,北京正式宣布申办2008年奥运会。2001年7月13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同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体育事业伴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飞速发展。第29届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至24日在北京成功举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北京奥运会从申办到举办的八年,不仅为中国体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体育题材影视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素材,开启了以奥运精神为主题的奥运叙事时代。

  八年间,体育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们对体育文化的关注从过去胜负和奖牌,过渡到大众参与、休闲体育上来。在此背景下,中国体育电影和电视剧的产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后的2007和2008年,有近二十部电影上映。其中,有表现基层体育教育的传记片如《闪光的羽毛》(2008)、《破冰》(2008),分别根据培养出多位世界冠军的基层羽毛球教练文巨刚和短道速滑教练孟庆余的真实故事改编;有表现热爱体育的少年们追逐奥运梦的儿童片,如《深山球梦》(2007)、《梦之队》(2008)、《麦田跑道》(2008)、《买买提的2008》(2008);还有表现马拉松运动的《七彩马拉松》(2007)、以申办奥运会帆船比赛为背景的《海之梦》(2008)、香港导演萧荣以残奥会金牌得主、香港短跑运动员苏桦伟为原型改编的《12秒58》(2006)等。王兴东编剧、侯咏导演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2008),则讲述了1932年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励志故事。此外,还有合拍片《大灌篮》(2008年)。这些影片从不同视角描绘了国人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百年中国体育影视路程

  在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机遇和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下,体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也开始高涨,生产数量大增,题材类型多样。现实题材有表现运动员拼搏精神的《排球女将》、《起跑天堂》;展现百姓奥运故事,宣传奥运精神的家庭轻喜剧《奥运在我家》《我的2008》;以青春成长为主题的偶像剧《网球王子》《篮球部落》。历史题材有以刘长春真实故事改编表现民族精神的《追梦英雄》;也有讲述清朝爱国青年满怀报国壮志出征万国运动会的《壮士出征》,和宋代宋金蹴鞠大战的《一脚定江山》等。可以看出,体育题材电视剧已经从国家荣誉、民族尊严的严肃主题跳脱出来,呈现出商业化、娱乐化的特征。

  在市场经济与娱乐化浪潮的裹挟下,围绕着奥运节点制作和播出的这批体育题材电视剧,大多为了搭上奥运的便车,仓促上马,自然也出现了题材扎堆、内容同质、制作粗糙的问题。很多作品剧本单薄、主题匮乏,加上拍摄制作周期短,导致作品既没有展现出对体育精神和奥运精神的价值诠释,也缺少对运动员和体育业者的人文关怀,仅是披着奥运外衣实现其娱乐功能和商业目的。尽管如此,这一阶段的大量创作实践,依然为体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积累了经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奥运时期(2009-2014):

  跳出严肃主题进入娱乐时代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结束,体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逐渐进入平静期。从2009年到中国申办冬奥会的2014年,被普遍称为体育题材影视创作的后奥运时期。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体育产业发展第一次上升到了国家意志层面。影视创作也跳出了奥运的主旋律,出现了更多商业类型片。

  电影方面,除了根据射击运动员许海峰的经历改编的电影《许海峰的枪》(2012),依然延续了对爱国情怀和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以主人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实现对观众的激励和鼓舞,大多数体育题材影片都选择了商业大片的模式,运动项目也由传统项目转向更为新潮炫目、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项目。如由香港动作导演罗义民与韩之夏联合执导,窦骁、张钧甯主演的《赛车传奇》(2011)和马楚成执导,汤唯、刘若英、林志颖、张柏芝等主演的《极速天使》(2011),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赛车手的故事。林超贤执导,张家辉、彭于晏主演的《激战》(2013),讲述了拳击场上惊心动魄的故事;吴宇森监制、梁柏坚导演,陈乔恩、黄晓明、黄轩出演的《激浪青春》,表现了皮划艇、龙舟等水上项目有关的故事。尽管这些影片以商业模式运作,启用了大牌导演和众多明星,但整体上艺术水准不高,票房也未尽如人意。

百年中国体育影视路程

  电视剧方面,经过奥运时期的扎堆播出,观众已经对体育题材的电视剧产生审美疲劳,没有奥运热度的加持,体育题材相较于其他题材类型电视剧,显得势单力孤,产量自然下降。硕果仅存的几部体育题材电视剧,要么是借势前部余温的续集剧,如《加油!网球王子》(2009)作为2008年东方卫视播出的《网球王子》的续集;《火力少年王3》是优酷播出的《火力少年王》(2005)和《火力少年王2》(2007)的续集。这类续集剧情、人物紧接上部,风格主题受众基本一致。要么是毫无关系的蹭热度,如2011年爱奇艺等平台播出的《篮球火2》,从名字看似是台湾电视剧《篮球火》(2008)的续集,实际上只是炒作噱头,与台湾版《篮球火》毫无关系,篮球元素也只是青春偶像剧的背景。而这些作品,无论是续集还是前作,都是借鉴模仿自日韩同类题材,很多人物和情节设置不够本土化,缺乏原创性和创新性。作为体育题材电视剧,更多是把体育元素作为噱头,无意开展对体育精神的挖掘和阐释。

  冬奥会时期(2015至今):

  主流叙事与文化自信

  201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再次引发全社会对体育产业的关注。2015年7月和9月,中国先后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和2022年亚运会的举办权。随后,《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出台。国家政策与体育盛会的节点同频共振,必然为体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带来新的契机,预示着体育题材影视剧将迎来新一轮的创作爆发期。

  从2015 年至今,中国电影银幕上有超过20部国内外体育题材电影上映。引进片除了好莱坞商业大片《速度与激情7》(2015)、《速度与激情8》(2017),还有印度小成本电影《摔跤吧!爸爸》和俄罗斯影片《绝杀慕尼黑》(2019),这些都获得了较好的票房成绩。国产片包括进入国庆档的《羞羞的铁拳》(2017)《攀登者》(2019)《夺冠》(2020)春节档的《飞驰人生》(2019)等影片也都票房不俗。这一时期的国产体育影片,数量和制作水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升,呈现出主流电影商业化和商业电影主旋律化的特征。

  由林超贤执导,彭于晏、窦骁、王珞丹等主演的《破风》(2015),讲述了四个热爱自行车运动的年轻人参加自行车顶级赛事,在残酷激烈的竞争中,面对情感与名利、个人与团队等各方考验的故事。该片没有炫目的特技,而是凭借明快的节奏和真挚的情感,给观众带来了激情与热血沸腾的体验。片中所呈现的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个人为团队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感人至深。主人公在竞技中尽情挥洒汗水、获得健康的体魄和心灵的成长,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诠释。该片获得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并在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获最佳摄影与最佳剪辑提名,被认为是“华语体育类型电影的重大突破之作”。《破风》为体育题材电影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本。体育电影不仅要呈现体育赛事的真实场面,挖掘人物内心情感,表现体育精神,还要深入挖掘体育的内涵价值,达到超出体育本身的人生境界。

  2020年国庆档,由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等主演的影片《夺冠》在万众期盼中上映。影片以郎平为贯穿始终的人物,再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里约奥运会的惊心动魄的中巴大战,表现了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影片在书写了中国女排的奋斗史与心灵史的同时,也映射出中华民族不断强大和崛起的历程。“中国女排”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国人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是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最热血沸腾段落,是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影片时间跨度近四十年,试图在影片中以不同时代的“女排精神”来诠释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进步。《夺冠》上映的话题度为体育电影掀起了热潮。《夺冠》之后,陈可辛导演拍摄了另一部体育传记电影《李娜》,这部尚未公映的影片由网球运动员李娜的自传《独自上场》改编,将表现体育体制改革进程中新一代运动员的精神风貌。

  这一时期,体育题材电视剧作为传播体育文化的最好载体不断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包罗了各种热门冷门的体育项目,从球类运动、冰上运动、水上运动、武术搏击比赛,不一而足。而这些电视剧又几乎都选择了青春偶像剧的类型。2015年湖南卫视播出了以武术竞技为背景的青春励志剧《旋风少女》。该剧风格清晰明快,在传递热血成长等励志主题之外,注入青春爱情元素。尽管情节单薄低幼、表演生涩,该剧依然吸引了广大青少年观众,并带动了一波体育青春偶像剧的播出热潮。东方卫视在2016年播出了讲述高中足球联赛故事的《旋风十一人》;湖南卫视先后播出了三个少年追逐棒球梦想的《我们的少年时代》(2017)、聚焦游泳运动的《浪花一朵朵》(2017)、表现格斗竞技的《甜蜜暴击》(2018)等。这批作品,呈现了明显的类型化特征,即以某种体育运动作为叙事动力贯穿始终,并赋予青春、励志、偶像和爱情元素,加上时尚阳光的偶像明星的演出,让体育题材展现出青春的面貌,即符合主流价值观,又迎合了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但对体育精神的挖掘仍然缺席。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体育强国建设全面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在新时代,金牌已经不是体育强国的唯一标准,体育精神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体育强国建设就是要让全体国民重新认识体育的价值,真正从体育的观看者转变为体育的主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精神。在政策导向之下,体育题材电视剧逐渐从边缘走上舞台,成为各大卫视和视频平台的宠儿,此一时期相继播出了《奋斗吧,少年!》《我的盖世英雄》《扑通扑通的青春》《荣耀乒乓》以及以登山运动为背景的《强风吹拂》,和围绕电竞项目展开故事的《亲爱的热爱的》《全职高手》《陪你到世界之巅》等作品。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及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对群众性冰雪运动的重视和推动,大批围绕冰雪项目创作的电视剧纷纷登场。《冰糖炖雪梨》《穿盔甲的少女》《冰上荣耀》《冰雪战队》《冰上无双》《冰凌锋芒》《冰上的玫瑰》《青春修炼手册》《20号俱乐部》《冰上风暴》《冰上时刻》《冰上的火焰》《冰雪世界》《陪你逐风飞翔》等,覆盖了冰球、冰壶、花滑、滑雪等多种冰雪运动。但是总体看下来,这些作品依然是贴着“体育”标签谈情说爱的偶像剧,缺少更多的对于竞技场面的表现和对于体育精神的诠释,始终无法焕发出体育题材令人热血沸腾的力量,所有这些成为体育青春剧为人诟病之处。

  2022年,央视开年大剧选择了一部体育题材剧《超越》。该剧以2015年北京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成功为历史背景,采用双时间线的叙事结构,用两代速滑人努力拼搏的故事描绘出中国的短道速滑运动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几代运动员的精神传承和随时代变迁的体育观。该剧没有一味追求胜负,推崇金牌,而是将失败和训练作为运动员的常态,那些从未有机会登上国际赛场的前辈、陪练和教练们,是短道速滑项目的宝贵财富和不断发展的基石。剧名的“超越”不仅是主人公对比赛对手和自身局限的超越,更代表着新时代下对原有体育观念的超越。这种超越告诉观众,现在的中国不再依靠体育项目的金牌来获得民族自豪感,而是作为体育大国开始向体育强国迈进。从这个角度讲,电视剧《超越》为体育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内涵,其所呈现出的专业性和现实主义态度受到业内外广泛的好评。

百年中国体育影视路程

  2021年,国际奥委会将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加上了“更团结”,让奥林匹克精神更具人文关怀和普适意义,而交流与团结正是现代奥运会的初衷。经历了肆意全球疫情,从东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精神鼓舞着全世界继续向前。奥运会也让我们懂得在比赛胜负之外,还有更多元的体育精神引领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探索人性的光芒,探索生命的价值。这些都将为影视文化提供更多的主题与素材,除了表现国家荣誉、民族精神、赛场竞技之外,影视作品还可以将团结精神与参与意识融入其中,唤起人们对体育的热情,促进人们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作者王乙涵,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

上一篇:02年世界杯冠军阵容(02年世界杯巴西夺冠)
下一篇:乌拉圭国家队(乌拉圭最新大名单苏亚雷斯卡瓦尼领衔)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