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国家的象征梅西
巴西人和阿根廷人经常会互相抬杠。我们都知道,巴西人经常会在足球场上说:“巴西,世界最伟大。”(Brasil, o mais grande do mundo)巴西人对阿根廷人说:“上帝是巴西人。”而阿根廷人则会回应:“教宗是阿根廷人。”巴西和阿根廷这一对冤家在历史上经常较劲,甚至诉诸武力。巴西和阿根廷作为南美洲最大的两个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拉美殖民地时期的历史记忆以及拉美政治地缘因素的刺激,使得巴西和阿根廷长期处于相互敌对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后,在拉美一体化的趋势和拉美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巴西和阿根廷结束对抗状态,化干戈为玉帛,有力地促进了两国关系的缓和,为拉美地区的和平稳定做出了贡献。
一、殖民地的遗产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反抗阿拉伯人的收复失地运动中成为西欧地区最早实现独立和统一的国家,地处西欧一隅、面向广阔的大西洋为西班牙和葡萄牙进行海洋探险和殖民扩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1415年,葡萄牙王国占领了休达地区,开启了绕道非洲南部探寻通向东方航线的征程。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船队发现了美洲。西班牙的殖民军队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武力占领了拉美的广大地区,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随之消亡。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最早的殖民帝国在划分势力范围问题上经常发生冲突,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划定了“教皇子午线”,平分地球,美洲都是西班牙帝国的殖民地,但这条分界线并没有彻底解决西、葡两国的矛盾。一年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巴西地区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而秘鲁、巴塔哥尼亚等地区则被划入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西班牙帝国在南美洲的殖民地
葡萄牙殖民者最早以里约热内卢为据点向巴西内陆扩张,向北扩张到亚马孙热带雨林,向南发展至拉普拉塔河流域。最初,西班牙殖民者对拉普拉塔河流域这块不毛之地并不感兴趣,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秘鲁和墨西哥的金银矿。但18世纪以后,美洲出产的金银数量锐减,西班牙殖民者把目光投向了拉普拉塔河流域。1776年,西班牙设立拉普拉塔总督区,以据点布宜诺斯艾利斯为总督区的首府。西班牙和葡萄牙围绕着拉普拉塔河展开了长期的拉锯,这是两国矛盾的历史来源。
法国拿破仑大革命极大地削弱了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势力,1810年5月25日,圣马丁领导阿根廷人民发动“五月革命”,并于1816年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阿根廷联邦共和国。葡萄牙趁西班牙殖民地受革命风暴影响之机占领了拉普拉塔河东岸地区,使之成为自己的殖民地。1822年,佩德罗一世宣布脱离葡萄牙王国而独立,建立巴西帝国。阿根廷鼓动33个人组成反抗军返回乌拉圭策动起义,收复蒙得维的亚,乌拉圭宣布独立,成立乌拉圭东岸共和国。以此为起点,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在此后的100多年里围绕着拉普拉塔河展开了长期的对峙。
圣马丁
二、两国争夺南美主导权巴西和阿根廷两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的影响下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且,两国都是面积广袤的大国,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都认为自己对南美地区有着天然领导权。
巴西独立之后,领导国家的政治精英大部分是巴西君主立宪制帝国的贵族后裔,他们认为巴西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是巴西在独立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并以此为荣,产生了优越感。他们甚至宣称:“我们的独立不具有革命内容。”除此之外,巴西还把目光投向了北美洲强势崛起的美利坚合众国,巴西与美国结成盟友关系,希望借此获得美国支持,建立在南美洲的领导地位。
巴西国旗
而巴西的邻居阿根廷则是因本民族纯正的血统而自豪,我们都知道,拉美的大多数国家都是以混血人种为主,而阿根廷主要是由西班牙等西欧国家的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在这一点上,阿根廷产生了强烈的民族优越感。除此之外,阿根廷占有拉普拉斯平原与巴塔哥尼亚高原,具有发展农牧业的优越自然条件,与资本主义强国英国保持友好关系也使得阿根廷独立后的经济繁荣发展。阿根廷以法国首都巴黎为蓝本建设布宜诺斯艾利斯,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世界上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城市,这些因素使得阿根廷人自以为是“在南美的欧洲人”。阿根廷也认为自己有资格领导南美洲,同时,历史上阿根廷和巴西围绕着拉普拉斯河流域的争夺也令阿根廷对巴西的渗透持有戒心。
阿根廷国旗
巴西和阿根廷担心对方占据南美洲主动权后会对自己的利益构成威胁,从国家政策决策层、主流政治学者到普通民众,对对方的负面认知根深蒂固,难以改变,这种错误的心理感觉最终导致了错误的行动。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向轴心国宣战,当时,阿根廷保持中立,罗斯福总统对此不满,甚至与巴西军方策划,由巴西出兵进攻阿根廷。20世纪60年代,巴西的经济高速发展,巴西的移民向玻利维亚地区渗透,亚马孙雨林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国家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埃米利奥·梅迪西担任总统期间,巴西军政府希望在地区事务中尽可能多地发挥巴西的力量以彰显巴西的国际地位,争夺南美洲领导权。巴西开始向四方扩张,矛头直指邻近的小国,如乌拉圭、巴拉圭,而且,巴西也想侵吞阿根廷深入巴西内部的米西奥内斯省。在这种紧张对峙情形下,阿根廷被迫把大多数军队部署在巴、阿边境地区,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以巴西为假想敌,与巴西开展军备竞赛,极大地拖累了经济发展。更有甚者,阿根廷为了避免开战后造成严重的损失,竟延缓米西奥内斯省的经济发展。
三、和平、共享、共荣,最终和解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外围”理论,他认为中心国家利用政治霸权与技术经济优势,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中心国家的国际分工体系,并与外围国家的上层分子相勾结,控制了外围国家的政治经济权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要自主地实现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必须采取进口替代战略。这一理论对拉美政治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们认识到必须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零和博弈”思维,以合作取代对抗,才能实现拉美地区经济发展。拉美独立战争时期的英雄,如玻利瓦尔、圣马丁等人,被重新提起,建设一个团结合作的拉丁美洲被提上政治议程。
玻利瓦尔
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使许多拉美国家长期奉行的进口替代性策略难以为继,拉美国家的工业过程明显放缓,国家债务负担加重。拉美国家被迫扩大开放,以出口贸易带动经济增长,同时,注重发展本土市场,改善与邻国的关系,以减少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巴西石油资源不足,转而发展水力与生物燃料发电;而阿根廷的石油资源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但也被迫回到发展农牧业的老路上。
巴西和阿根廷存在互补的经济关系,而且,巴西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体量对阿根廷日益取得压倒性优势,巴西不再视阿根廷为具有威胁的敌人,反而愿意承认阿根廷的地区大国地位,为巴西谋求世界大国地位提供帮助,这为两国关系的缓和制造了机会。
巴西
1979年,菲格雷多就任巴西新总统,他刚一上台,就提出“普遍主义,民族尊严与友好共处”三项基本原则,以多边主义取代与美国的单边外交,努力改善与其他拉美国家的关系,向阿根廷抛出了橄榄枝。
菲格雷多
阿根廷百姓看到巴西经济远远超过阿根廷这一现实,也认为阿根廷无法再遏制巴西的崛起,现有的经济局势更有利于巴西,不过,同巴西的合作对阿根廷无害而有利,能促进阿根廷经济的发展。
前面我们说过,巴西高度依赖外国的石油进口,而20世纪石油危机加剧了巴西的石油紧张,巴西转而发展水力、生物燃料等发电方式。1966年,巴西和巴拉圭经过商议,决定在巴拉那河上游修建一座水力发电站,这就是著名的伊泰普水电站。但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三国交界处,巴西有意把阿根廷排除在水电站建设之外,对阿根廷提出的限制水电站蓄水高度这一要求不理不睬,结果使阿根廷军政府认为伊泰普水电站是针对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颗“核武器”,巴西和阿根廷在水电站问题上长期悬而不决,严重影响了两国间的关系。随着两国的外交政策回归理性,两国最终达成协议,水电站在1982年竣工,于两年后正式投入使用,为三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1980年,巴西、阿根廷总统互访,标志着两国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巴西、巴拉圭、阿根廷三国交界处的伊泰普水电站
文史君说历史上葡萄牙与西班牙两个殖民帝国关于拉普拉塔河东部地区的反复拉锯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强烈的仇恨,而这种情绪被新生的民族国家巴西和阿根廷继承下来,两国的历史记忆使得对彼此的认知长期陷入僵化停滞。随着巴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阿根廷经济的相对停滞,两国对他国的印象终于发生了改变,在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两国终于相逢一笑泯恩仇,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方幼封:《漫漫探索路:拉美一体化的尝试》,学林出版社2000版。
张宝宇:《阿、巴关系与南方共同市场》,《拉丁美洲研究》1991年第5期。
张宝宇:《巴西500年历史嬗变》,《拉丁美洲研究》2000年第3期。
周明学:《葡萄牙、西班牙早期殖民活动的比较》,《教研通报》2002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神启)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