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选择首都时,毛主席为何执意定都北京?
当时共有11个候选城市,但最终却是北京脱颖而出,这其中有何隐秘?又有哪些城市遗憾落选?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一直在考虑首都的选址的问题。
其中大量的古城被提名,而首先被提及的,是六朝古都南京。
南京和北京一样都是历史上的重要城市,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在经济等方面也有着很深的基础,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缺陷。
它曾经作为国民政府所在地,被老蒋势力长期盘踞,虽然当时的老蒋接连败退,但是要想将他势力连根拔起还是较为困难的。
我国成立之初,需要稳定的环境来巩固国家,而若是一国首都经常遭到破坏,那么对于稳定民心也是一大冲击。
事实上在1949年,老蒋还有不少的残余部队在南京周围,加之老美一直虎视眈眈,舰队长期停靠在我国附近海域,如果他们联合在上海登陆,那么南京将直接受到威胁。
而且新中国新政权肯定区要别于国民政府势力,老蒋把这里作为首都,那么为了区别,新中国首都也最好是另选其他城市。
还有关键的一点是,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是在南方了,若是将政治中心也定于南方,那么将会造成严重的失衡,那么南北双方的发展不平衡,也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接下来第二个候选城市是上海。
上海可谓是金融大都市,乃是我国近代以来的经济中心,其交通发达,对外交流便利,可以说选择上海就是选择了一座金库,那么为什么它会落选呢?
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上海在地理位置上易攻难守,这种港口城市很容易成为敌人目标,将自身暴露在敌人的大炮之下。
毕竟在我国成立之初,海上力量和防空力量可以称得上薄弱至极,面对如老美一般的强敌入侵,很难防守下来。
其次,上海作为曾经租界的重灾地,在政治影响力上不如北京,若是定都,会受到更大的推广阻力以及外来势力的干扰。
最后一点原因,是上海乃是近代崛起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相对较少,相比于几大文明古都,更难以被国民接受。
接下来是第三个候选城市,民主摇篮广州。
广州在近代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民主思想的摇篮。
而且与北京相比,广州地区的思想解放程度不遑多让,甚至还更为开放,选它作为首都不是很符合新中国的民主理念吗?
实际上,这个城市和上海有着一样的缺陷,那就是地理位置不占优势,作为临海城市,极其遭受外敌入侵。
同时这是11个候选城市中最为靠南的城市,很不利于对全国范围的管控,相比上海更容易造成南北的不平衡。若是在广州定都,也容易给老蒋死灰复燃的机会。
接下来是第四个候选城市,天府之国成都
成都资源丰富,作为蜀都故地,一直以来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据有蜀道天险,又在大陆腹地,可以说易守难攻,若是定都,安全性可以说是足够的。
那为何没有选择成都呢?
事实上,成都成也地势,败也地势。因为盆地地形,虽说是易守难攻,但是也导致了交通不便,有着不与秦塞通人烟之说。
若是在此定都,在当时交通以及通讯技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很难对国家形成统一管理。
不仅如此,相对封闭的地势,也使得当时成都地区的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够高,相对于北京来说要逊色一些。
而接下来第五个候选城市,是山城重庆。
重庆群山环绕,是绝对的易守难攻之地,而且又临长江众多支流,水运发达便利,更佳的是,曾经作为抗战大后方,因此当时工业也颇为发达,并且作为战时陪都,其政治影响力也足够。可以说在交通、安全、经济等方面都是不错的,但为何还是不能成为首都呢?
原来,重庆最大的劣势就是地形,因为山地众多,地势起伏不平,在城市建设方面的难度是北京的几倍,在重庆你随处可见一楼就是顶楼,可以说地理环境十分复杂。
同时其道路建设起来十分困难,道路弯弯绕绕,甚至于导航系统都容易在重庆迷失方向。
并且还有一大原因,重庆作为陪都,一直位于老蒋的控制范围之内,因此蒋介石势力还是有影响的,所以不适合作为首都。
接下来第六个候选城市,是工业重城哈尔滨。
此地是我国的军工重地,有着东北莫斯科之称,也是我国曾经首都的第一首选。
哈尔滨位于东北平原,地势平摊开阔,利于城市建设,同时因为是最早解放的地区之一,对该地的掌控力不比北京差。
而且过早解放也使哈尔滨远离后来的战场,基础设施保存的也较为完整。
而且相比于北京,与苏联之间的沟通交流更为方便,虽然地势不如成都,重庆一般那么易守难攻,但是由于靠近苏联,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支援。
不仅如此,哈尔滨工业基础十分发达,战争承受力也十分强劲,要大于北京。
因此,哈尔滨一开始就是主席的心中最佳选择,那么为何首都变成了北京呢?
原来,哈尔滨与虽然靠近苏联,容易得到苏联的援助,但是换个角度如果和苏联关系不好,那这样的地理位置,就是将自己暴露在别国的火炮之下。
到时候苏军很容易就可以出兵进攻,同时平坦开阔的东北平原,将是他们坦克部队的绝佳战场。
当然,让伟人下定决心放弃立哈尔滨为首都的原因,主要还是东北战局的剧变。当时,老蒋派出大量部队进军东北,抢占了交通要道,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主席直接放弃了定都念头。
而接下来第七个候选城市,汉唐古都西安。
西安居于我国大地中心,曾一票微弱劣势而惜败北京。
作为北京之前的第一古都,它的文化影响力是十分深厚的,并不逊色于北京多少。
西安在地理上虽然有着天然的防守要塞,但是这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交通不便,不利于与苏联的沟通交流,违背了当时组织的政策。
不仅如此,该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曾经的关东粮仓的地位不复存在,经济地位持续下降,因此遗憾落选。
而第八个城市,是千年帝都洛阳。
此地位于中原,地势易守难攻,更是多朝古都,中原文化的核心。
但因为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相对于北京来说较为落后,并且由于地处西边,因此对东边掌控不力,最终放弃。
而第九个候选城市,是华夏之根开封。
此地当时的问题,在于同洛阳一般,经济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同时地势较为平缓,不利于军事防守。
并且由于位于黄河下游,水土流失严重,历史上更是多次遭受水灾,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证,相对于北京来说劣势明显。
而最后第十位,组织圣地延安。
延安这个地方作为组织的圣地,乃是新中国历史的见证者。
但是相比较于北京,落选原因跟洛阳开封一样,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较为落后,并且由于空间狭小,在发展潜力上也要逊色北京许多。
不仅如此,延安由于长期作为我军的根据地,因此也饱受战乱之苦,本就薄弱的基础建设更是被摧毁殆尽,因为山区地形,资源匮乏,又始终无法聚集足够的人口。
因此并不具备作为首都的条件。
而最后第十一个候选城市,北京,到底有哪些巨大优势呢?
事实上,北京能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乃是综合各方面考虑的因素。
首先文化底蕴方面,北京乃是我国的六大古都这一,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北京乃是近几百年来,被作为首都最长的城市,在民众认可度,在文化上,并不输其他几个历史古都,政治影响力很大。
其次在经济地位上,北京在元明清三朝时期,就汇聚了大量的人口,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其经济地位并不低,而且最后还是和平解放,并未遭到战火破坏,因此经济损失不大。
而在城市建设中,经过几百年的完善,北京的地下排水系统、地上的道路等基础设施都很完善。
而在掌控力方面,北京位于几大根据地的腹地,而这也使得我军在北京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相比起南方各城,组织从当时所在地西柏坡转移至首都更加安全。
而在思想方面,由于北京曾经掀起了多场思想解放运动,民众的思想解放程度较高,具备有建都的群众基础,因此作为首都,群众认同度很高。
而在地理防守上,最为主要一点的是,北京的军事地理位置近海而不靠海,在交通便利的同时,又不易受到海上威胁以及陆上威胁。
不仅如此,其位于我国的咽喉之地,三面环山,易守难攻,足以满足作为政治中心的安全要求。
而在发展方面,北京面朝华北平原,东南地势平坦,也适合进行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发展。
由此可见,北京在各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可以说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