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应该和谁看(央视网发文要正视燃放烟花诉求)

勇华 775 2023-03-22 09:00:05

文丨张丰

编辑丨许仁昌

央视网1月6日发布评论,参与了对烟花“禁”与“放”的讨论。央视网的态度是,“是时候正视了”,为这个话题再添一把火。

此前,不少网友传播“人民日报呼吁放开烟花爆竹”的消息。这个声音,其实来自于人民日报四川分社的林治波。

这两个声音,其实并不能代表人民日报和央视这类中央媒体的态度,更不能理解成国家政策发生转折。准确理解,它不过是央视和人民日报网的平台上发布的“个人评论”而已。

但是,人们在传播这样的消息时,故意渲染消息的权威性,其实也反映了人们的呼声:今年,是否允许人们燃放烟花爆竹,重新成为了一个问题。

这不仅是“旧话重提”,而是一个纯粹的新问题。

央视网发文要正视燃放烟花诉求,该如何“正视”

一方面,有些地方陆续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比如辽宁大连等地,在规定地点可以限时燃放,而像珠海这样的城市,也出台了放松的政策。

另一方面,刚刚过去的元旦节,很多城市市民在“跨年”的时候,都有人燃放烟花。我所居住的成都,有一阵烟花照亮了夜空,官方也没有“严查”。一些视频显示,有的地方消防员在旁边严阵以待,看着那些年轻人放烟花。这种“燃放”的激情,也蔓延到了一些小城市。

如果说“元旦跨年”还是一个小范围的辞旧迎新仪式的话,即将到来的春节,则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节日。有媒体报道,今年春运的人流量,可能比去年翻倍,增长90%以上。大量中国人会“回到老家”,和亲人团圆。

实际上,人口流动在12月初就已经开始。各地大学早早放假,珠三角、长三角在放松疫情管控后,大量务工人员收拾好行囊,早早回家准备过年。种种迹象表明,今年的春节,和前两年会非常不一样。

在乡村,有一些老年人因为感染去世。看那些葬礼的视频,有一种相当悲伤的色彩。多地都传出“厨师紧缺”的消息,因为在乡村办葬礼的增多了。在城市,人们可以通过讣告或者灵棚,来感受到这种悲伤。

这就是今年春节的特别之处:这是一个团聚的时刻,也是告别的时刻;这是团圆和幸福,也是悲伤和分离;这是过去和伤痛的顶点,也是疗伤和展望未来的契机。

这个节点,人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元旦节各地跨年的场景已经告诉我们了:人们需要呐喊,需要声音,需要颜色,需要光亮——大声告别过去,开启一个乐观的未来。

这就是“恢复燃放烟花”的民意基础。不是烟花爆竹更新变得更加安全环保,也不是什么新的习俗出现,而是人们在内心中强烈渴望“复活”。

那些反对燃放的声音,当然需要倾听和重视,但是却没有什么新意。比如,燃放烟花爆竹,会污染空气,很多人本来就咳嗽了,会不会更不舒服?

这当然有道理。但过去3年,人们大部分时间都戴着口罩,也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呼吸道啊。用那个传统、陈旧的词汇,“瘟疫”并没有被消失,它正在夺去生命。放鞭炮会加重疫情吗?简直胡说八道,因为人们根本不知道这次疫情海啸是怎么爆发的。

央视网发文要正视燃放烟花诉求,该如何“正视”

反之,在前现代社会,人们相信放鞭炮会祛除掉瘟疫和一切不好的东西。这当然不是科学,而只是一种愿望。但是,过去三年人们过得太科学了,也没有赶走疫情。人们已经受苦,身体遭受折磨,也有亲人离开,在这个“临界时刻”,或许情愿相信放鞭炮有一些作用。

它的作用,当然只是精神的、幻想的,但是人们现在需要的,难道不就是祝福吗?

如果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代表着环保和进步主义,今年呼吁放开燃放,则代表着一种对传统的回归。过去几十年,我们在“飞速进步”,在不断“斩断过往”,但是过去的3年,却仿佛一个长达一千多天的中断,它提醒我们反思,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在“得到”的同时,也正在严重地“失去”。

可以肯定,今年的团聚会更加热烈,而人们对“年味”的需求也更急迫。每个人都在思索,我们正在“失去什么”。或许,只有痛痛快快释放一场,人们才能更好出发,“获得新生”当然没有那么容易,但是来自亲人、朋友的鼓励,却可以带来一点点力量。

上一篇:央视13台新闻频道在线直播(央视CCTV13新闻直播间栏目对支队冰面成功救援进行报道)
下一篇:1998年世界杯球星(1998年金球奖前十齐祖当选苏克次席)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