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赢,而是参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经这样说。但对于女性来说,能够平等参与奥运会却并不容易。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参赛的男、女运动员比例分别达到了51%和49%,可以说,这是历史上最为“性别平等”的一届奥运会。而“性别平等”在这一届奥运会上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是各代表团在开幕式上都派出了一男一女两名旗手。
黄东萍\王懿律获羽毛球混双冠军
田径4×400米混合接力决赛
125年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首次举行时,女性并不受欢迎,就像古代奥运会一样,那一届参赛运动员是清一色的男性。作为抗议,一位名叫斯坦玛塔·拉维瑟的希腊女子在男子马拉松比赛结束的第二天沿相同的路线跑完了全程。第二届奥运会允许女性运动员参加,但数量很有限,只有22名,而参加那一届奥运会的男性运动员则有975名。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女性运动员的比例占到了所有运动员的10%以上。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女性运动员的比例首次超过20%。2012年伦敦奥运会终于实现了每个代表团至少有一名女性运动员,沙特阿拉伯代表团首次派女性运动员参加了奥运会,也是在那一届奥运会上,女性被允许参加每一项运动,拳击是最后一个实现“性别平等”的奥运大项。
为了让参赛的女性运动员更多,本届奥运会设置了9个男女混合项目,包括乒乓球混合双打、游泳男女4×100米混合泳接力、射箭混合团体赛、田径4×400米混合接力、柔道混合团体赛、铁人三项混合团体接力,另外还将3个男子射击项目变为男女混合项目。而新增加的项目,则都是按照男、女1比1的比例同步设置,比如篮球项目新增了男子、女子三对三篮球,击剑项目增加了男子、女子团体赛,游泳项目增加了男子800米自由泳和女子1500米自由泳等。另外,拳击、皮划艇、赛艇的一些男子小项转为女子小项。
本届奥运会,中国奥运军团派出了431名运动员参赛。其中女性运动员298人、男性运动员133人,女性占比达到69%。在中国代表团参加的奥运项目中,有15项仅有女性运动员参赛。男、女运动员人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集体球类项目上。实际上,中国奥运代表团“女多男少”的局面已经持续了30余年。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251名运动员中就有133名女性运动员,人数超过了男性运动员。之后除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几乎每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女性运动员参赛人数都要多于男性运动员。从历年的奥运冠军来看,截至东京奥运会,中国的284位奥运冠军中,有183人是女性(包括集体项目)。
不仅仅是中国代表团,在其他几个大国的奥运代表团中,女性也逐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东京奥运会美国613人的代表团中,女性选手有329名,男性选手为284人,男、女比例为46.3%、53.7%,这种局面已经持续了3届奥运会。在本届奥运会上,美国获得的39枚金牌中,有23枚来自女性运动员参加的项目。英国代表团中,376名运动员中有201名女性,占比为53.5%,比例同样高于男性。俄罗斯奥委会代表团的男、女运动员比例也与英美十分接近,335名奥运选手中,女性运动员185人,占55.2%。在所谓的“阴盛阳衰”背后,实际上是女子体育的强势崛起。
体育运动在公平性和包容性等方面,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际奥委会指出:“在平衡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总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其他挑战和差距。”原东京奥组委主席、前日本首相森喜朗表示过“女性话太多”,由于这一不当言论,他广受舆论指责,国际奥委会则批评他的言论“绝对不恰当”,并且“与2020年奥林匹克议程的承诺和改革相矛盾”,这直接导致森喜朗辞去东京奥组委主席一职。在国际奥委会的计划中,下一个实现“性别平等”的重点领域是教练,在这个领域中,目前大约只有10%的教练是女性。
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交接会旗的一幕也非常有意义,两座城市的代表都是女性,她们分别是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与巴黎市长伊达尔戈,这样的场面也预示着下届奥运会上男女平等的局面会更进一步。事实上,早在2020年12月8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就宣布,2024年巴黎奥运会将首次实现男、女运动员总数各占50%。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袁虹衡 李远飞 陈嘉堃
新华社供图
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