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讲述了推销员威利,在“美国梦”的蛊惑下,一生都在从幻想中寻找自我,最后因希望破灭而自杀的故事。
威利的悲剧反映了当时成千上万美国人的现状,他们相信“只要通过努力就能挤入上流社会”,然而辛苦了一辈子仍摆脱不了穷困的命运。
这部由作者阿瑟·米勒仅用半个月创作的话剧,像一股飓风遍及美国甚至全球,连续上映742场,场场爆满。
著名评论家布鲁克斯·阿特金森给它很高的评价:
它是所有美国剧院上演的戏剧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自1949年出版,时隔70多年以来,威利的故事依然能够震撼人心,它时刻警醒当下的我们:
当一个人好高骛远,无法从幻想中醒悟,注定会酝酿成一个悲剧。
1
有登天的心,却无富贵的命
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到处是发财的机会。
在阿拉斯加,一个月就发现了三座金矿;
威利的哥哥,17岁时一头扎进去,4年后就成为了大富翁。
可对于这些发财的机会,年轻气盛的威利根本看不上。
在他心中,最崇拜的是推销之王戴夫。
戴夫84岁时,只需在家里打打电话,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戴夫死后的葬礼上,有几百个推销员和买家前来送行。
无需本钱,也不需要吃苦流汗,每天动动嘴皮子,就可以拥有别人一辈子挣不到的金钱。
为此,威利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做一名成功的推销员。
然而他工作后才发现:推销员没有工资,只有佣金;推销别人的产品,还得看买家脸色。
尽管困难重重,他依旧相信,只要仪表堂堂,讨人喜欢,凭着“好人缘”就可以沿着社会的阶梯爬上去,实现“美国梦”中所宣扬的地位和财富。
他到处吹嘘自己备受欢迎:
“在新英格兰,我可以把汽车停在随便一条马路上,那儿的警察就像对自己的车那样保护它。”
他逢人便说他赚钱如何厉害,但言过其实。
有一次,他和太太说一天就赚了1200美元,但当太太问他要生活费时,他马上改口说只赚了200美元。
他沉醉在自己描绘的虚幻蓝图里,不能自拔,反而错失许多大好机会。
有一次,哥哥劝他去一起发财,他拒绝了:“我在华纳公司干得挺好的,有望成为新股东。”
好心的邻居查利也奉劝他还是干点实业,却被威利嗤之以鼻。
追求梦想本无可厚非,然而威利忘了,它自始至终都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
当他义无反顾一头扎进虚无的梦中时,如同将一叶扁舟置身于苍茫的海上,只要泛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就足以置人于万劫不复。
后来,美国经济开始萧条,推销员前景堪忧。
曾经五湖四海的朋友渐渐消失,为了购买一双丝袜而向他投怀送抱的女人也离他而去。
老主顾们一天天变老,消费需求更是一天天变少。
业务没有拓展,却还背负着房贷等债务,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威利精神萎靡,曾好几次试图自杀了结一生。
《红楼梦》中有句话说:“心有天高,命如纸薄。”
年轻时,每个人对于未来都有设想,都希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无论是哪一种设想,都要基于现实的考量。
当能力配不上梦想时,不去提升自己,而是任由空想主宰我们的心智,在编织的梦里异想天开,自欺欺人。
这样的梦愈发美好,破碎的那一天只会愈发残酷。
2
寄希望于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当了几年推销员,威利除了多认识几个人,业务上并没多大进展。
不甘于碌碌无为的他,在娶妻生子后,将梦想附着到两个儿子身上。
在他眼中,两个儿子简直就是难得的天才。
有一次为了显示自己儿子多么厉害,威利竟然怂恿他们去偷木材。
兄弟俩凭借着小聪明顺利完成了指示,为此,威利还特地对他们狠狠夸赞了一番。
尝到了不劳而获的甜头后,孩子们做什么事都想走捷径。
大儿子比夫曾是学校的橄榄球明星,三所大学愿意为他提供奖学金,大好前程为他铺开。
然而却因为考试抄袭,老师最后给了他不及格,最后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
走上社会后,比夫本性难改,因偷东西蹲过监狱,出狱后在一家农场打工勉强糊口。
而小儿子哈皮,更像是威利的翻版,他不踏实工作,不服从上司管理。
哈皮最具成就感的事就是约会各种各样的女人,包括历任上司的女友,这让他心理上找到了极大的平衡和快感。
他说:“叫我认输没那么容易,我要在这个城市呆下去,我要在这场大骗局里压倒对手。压倒一切,天下第一。”
然而,这种狂妄只是无能者的宣泄,过足了嘴瘾之后,他依然为了一日三餐去点头哈腰,做着最底层的工作。
已是而立之年,两个儿子却还是父母羽翼下的巨婴。
威利总抱怨他们怀才不遇,却不知道,正是自己的纵容和溺爱一手造成。
当他以年老体弱为理由,恳请老板给他一个安稳的工作时,老板却无情地反问:“你那两个儿子混得不错,为什么不找他们?”
威利逞能地说:“我不是残废,不能赖在孩子身上。”
但他知道,现在除了自己,已无路可退。
而儿子也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父亲:
我一事无成,因为从小你就往我脑子里灌,我怎么了不起,结果叫我在谁手底下听呼喝我也受不了!你说这怨谁?
只知道夸耀孩子的智力,却不知道磨练他们的能力。
纵容他们把聪明用于投机取巧,却不知道教他们踏实做人,务实笃行,到最后买单的只有自己。
邻居查利的教育方式,则和威利迥然不同。
查利是个现实主义者,他从不相信“只要被人喜爱就能成功”这样的鬼话,也从来不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几十年来,他从小事做起,兢兢业业工作,给了儿子伯纳德最好的言传身教。
在他的影响下,伯纳德认真学习,考上大学后,一步一个脚印攻读法律专业,最后成功跻身社会精英。
听过一句话:“真正的教育与其说是言辞,不如说是实践。”
教育如同耕种庄稼,你要经过春天播种和施肥,夏天除草和管理,才会有秋天的收获。
只把种子埋在地里,却从不按照自然规律去培养,又怎么能指望他们,一下子成长为你希望的样子呢?
纪伯伦说过:
你的儿女,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并非因你而来;你能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孩子,从来不是家长的附属品。
你未完成的梦想,没有过上的生活,不能强加在他们身上。
过重的指望和干涉,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捆绑。
既断送了他们的前途,也毁掉了你自己的未来。
3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是无法认清自己
做了30年推销员的威利因年老体衰,最后被老板炒了鱿鱼。
失去了工作,没有了生活来源,他只能向邻居查利借钱。
几十年来,查利和儿子凭借着勤勤恳恳的创业,最终拥有了一家不错的公司。
为了帮助威利渡过难关,查利聘请威利到自己公司来上班。
但是,威利哪里放得下脸面呢?
要知道,当年他根本看不起查利,如今别人混得风生水起,心中不免五味杂陈。
不甘认输的他决定再赌一把,怂恿儿子比夫向一个大人物借钱做生意。
比夫从早等到晚,和秘书说尽了好话,才终于等到一个见面的机会。
但是对方根本没有理他,转身就走了。
愤怒的比夫鬼使神差地偷了对方的金笔,疯狂地跑出了那座大厦。
威利左等右等,满心期待儿子借款成功,然后父子大干一场,最后得到的却是比夫再次偷东西的消息。
失望至极的威利终于爆发,父子俩再次争吵起来。
比夫向父亲开诚布公地说:
从中学毕业,我每次有个好差事都是偷东西叫人开除的!
我看清了我自己是什么人!
我不是当领袖的材料,威利,你也不是。
把那套骗人的梦拿走、烧掉吧,不然还要出事!
在这场梦中,比夫彻底醒悟过来,决定不再幻想,沉下心来工作。
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前途。
我最近才明白。我现在干活的那个农场,现在是春天了,你明白吗?他们那儿生了大概十五匹小马驹。看着一匹母马带着新生的小马驹,没有比这个更启发人,没有比这个更美的了。
威利却还是执迷不悟,决定打出他最后一张“底牌”:利用车祸自杀,然后骗取两万元保险金。
他至死都深信不疑,有了这笔钱做资本,比夫一定会功成名就。
威利的悲剧,让我想起一句话:“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他自己醒来。”
很多时候,让我们输得一败涂地的,不是看不懂世界,而是看不清自己。
明明能力平平,却好高骛远,总想着一鸣惊人。
明明处境艰难,越不肯低下头来踏实做事,总是期待奇迹发生。
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一切都围绕自己转。
等到摔得头破血流后,才知道,你并没有那么伟大,你不过只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个人。
4
作者阿瑟·米勒说:
《推销员之死》与其说是一出戏,不如说是个事实;它不掺入作者的意见,而是自行渐渐展现进程和一种伦理作用,展现行动的社会法则……
时隔70多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威利的悲剧,依旧在当下上演。
有多少人想当网红、当明星,想买一张彩票中大奖;
有多少人渴望着一夜爆红、暴富,期待能一朝成名。
撕开这些华而不实的面纱,急功近利、好高骛远逐渐成为部分年轻人的通病。
生活没有从天而降的好运,也没办法一下子就改变你不甘的现状。
缺少日复一日的艰苦奋斗,如何能修得一份锦绣前程?
点个赞吧 ,沉下心来修炼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作者:洞见·围裙书香